(通讯员衡丽君)能源学院于2021年11月12日至11月13日在3号教学楼A407教室成功举办2021年度首届学术活动月第一场活动,能源与动力工程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交流会旨在为学院教师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相互合作的平台,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促进学院新老教师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学术融合,提升团队科研能力。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有七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向师生做出了详实的经验分享和汇报。

王万召老师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课题“DSG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蒸汽温度自抗扰控制系统”,介绍了DSG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蒸汽温度控制的特点和难点,分析了自抗扰控制技术应用于DSG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蒸汽温度控制的优点和方法,为DSG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蒸汽温度对象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技术。

赵丽霞老师做了“可持续能源技术利用及案例分析”报告,针对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目前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讲解和技术分析,重点介绍了生物质应用技术的优势及发展瓶颈。

衡丽君老师介绍了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应用前景,分析了新颖化学链技术生物质气化制高氢碳比合成气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生物质热解与气化耦联反应装置的关键影响因素,讨论了载氧体在燃料反应器和气化反应器内的链式还原/氧化循环反应特性,为生物质化学链制高氢碳比合成气反应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王旭荣老师介绍了“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及其联合循环研究进展”。报告主要针对新型高效动力循环发电系统,从国际国内能源形势、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及其联合循环特点、发电系统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发展趋势等方面逐步展开,系统地讲解了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系统及其性能提升的方法,阐述了该新型系统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提升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胡明江老师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课题“汽车尾气中多环芳烃组分识别与浓度检测技术”。介绍了汽车尾气中多环芳烃(PAHs)种类及危害,讲解了静电纺丝法制备镧铁铈钴钙钛矿型纳米纤维的过程与方法,讨论了均匀涂覆于ω型加热线圈表面形成催化薄膜的工艺流程,探讨了组装的多环芳烃鉴别系统工作机理及各部件的主要作用。通过对催化剂敏感机理、电化学特性和气敏特性进行分析,阐述了该系统对实现多环芳烃组分识别与浓度检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宋艳苹老师介绍了有机朗肯循环与蒸汽压缩式制冷联合循环的热电冷联供系统(ORC-VCR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原理及应用,通过ORC动力循环膨胀机产生的机械功直接带动区域制冷,将有机朗肯循环产生的动能应用于制冷技术,可以间接地将中低温热源转换为冷量,提升能量转化率与利用率。

周前老师汇报了近期的调研课题“多冷热源蓄冷空调”,介绍了多冷热源蓄冷空调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蓄能空调的方案及各方案的优势和问题,为下一步利用我院现有的多能源空调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案和设计思路。
此次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参会老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将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